咨询服务热线:4007000700
027-87275172
当前位置:首页 »卫星遥感技术——“雪龙号”脱困背后

卫星遥感技术——“雪龙号”脱困背后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4-01-16 10:24:00

从被困到脱困,五天时间,“雪龙号”科学极地考察船终冲破坚冰,成功突围。而带领这条船成功脱离冰雪包围的,是两张卫星遥感图和国家海洋局会议室里的们。可以说,卫星遥感技术和基于丰富经验的读图能力为“雪龙号”找到了脱困的航线。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广泛,解读考验

 

基于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而兴起的卫星遥感技术,是有较广泛应用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遥感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它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成就。随着上卫星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就拿目前受关注的雾霾治理工作来说,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对70多个城市开展了PM2.5的监测,同时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从空中监测灰霾的影响范围。

 

从农作物估产到渔业资源追踪,从灾害监测到天气评估,各行各业都在利用这个成熟直观的技术。但是归根结底,根据遥感技术做出判断的还是身经百战的。这就像医院的各类检查设备,都能拍摄患者患部的图像,但解读病情还需经验丰富的医生。

 

北师大程晓团队据云图做准确判断

 

1月7日下午2点,国家海洋局召集各路,会商“雪龙号”脱困事宜,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教授研究团队受邀参加。正是他们根据卫星云图做出的判断,成为“雪龙号”终脱困的关键。

 

程晓教授回忆,此次“雪龙号”受困于南纬66度。南极冰区的情况很复杂,由于几天里天空的云量都比较多,卫星图像拍摄得都不是太清晰。“雪龙号”在救人的急切心情中,向西深入得比较多。而突然吹起的强劲东南风将冰块快速集结到“雪龙号”周边,冰的集结堵住了“雪龙号”的后路,“雪龙号”进退两难。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各方在选择突破方向上意见不统一。根据当天早些时候的卫星云图,有建议“雪龙号”继续北上,伺机向东;有的建议向东北,因为“雪龙号”没有“倒车”的能力,在船头向西北的情况下向东北掉头相对容易。

 

程晓依据当天早上7:30的一张云图判断“雪龙号”东南方向似乎有一片清水区正在形成,但图像很不清晰。东南方向纬度更高,温度更低,所以向东南方突破的想法受到众多质疑。在会场上,程晓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到更新的卫星图片。几经努力,他们找到了新上线的13:15的卫星图片。相比7:30那一张,这张图片清晰得多,明确地显示“雪龙号”东南方向三四公里的清水区有扩大迹象,而其他方向未见变化。程晓与同事商量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于是,程晓向决策层建议“雪龙号”应果断利用这个“窗口期”向东南方向突破。

 

当天下午5:50,新华社播报,“雪龙号”从东南方向顺利驶入清水区,摆脱坚冰围困。

 

为“雪龙号”选址科考罗斯海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5年来,研究所成绩斐然,卫星遥感信息判断、极地遥感、无人机测绘和监测技术是他们的强项。

 

从2012年开始,这支团队开始做“雪龙号”冰区航行的保障性研究,帮助“雪龙号”避开严重的冰区,保证航行顺畅。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等许多部门和机构都曾得到过他们的帮助。

此文关键字:卫星遥感技术——“雪龙号”脱困背后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