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4007000700
027-87275172
当前位置:首页 »刘先林院士:矢志创新 勇攀测绘科技之巅

刘先林院士:矢志创新 勇攀测绘科技之巅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2014-03-24 15:32:00

人们提起刘先林,首先想到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科研一线,以及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为中国测绘事业发展树立起的一座座里程碑,而且每一座丰碑背后都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都饱含着矢志报国的情怀。   

 

  刘先林进入测绘行业属偶然。在报考测绘学院时,因为里有“航空”两个字,以为要上天,抱着好奇心填了志愿。事实与刘先林想的大相径庭。几年的大学生活,刘先林并没有飞上天,实习时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跑到山上测图,风餐露宿,使他深深体会到测绘工作的艰辛,深刻感受到我国航空测量仪器的落后。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将来报效祖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  

 

  大学毕业后,刘先林被分配到当时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老所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祖国需要什么,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要到生产线去,解决生产一线的问题,这是研究所的责任,也是研究人员的责任。祖国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40多年前的一席话,确立了刘先林一生的奋斗目标,他立志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武装测绘生产、提高生产力。   

 

  刘先林大学毕业之初,正值国家测绘总局要从1:5万比例尺地形测图转向1:1万大比例尺地形测图。但这项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原来的那种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密度较低,不能用于1:1万比例尺测图。问题摆在了初出茅庐的刘先林面前,他不畏困难,深入生产单位作业员当中,刻苦钻研,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究出一种新方法——坐标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航空测量业内辐射平面三角测量平面加密精度低的问题,用这种方法,加密精度提高了一倍以上,而且省去了大量野外作业,满足了测制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需要。该方法当时就在全国推广应用,并被写入国家1:1万比例尺航空测量内业规范,成为我国航空测量规范中个中国人创立的方法。1967年,刘先林通过潜心摸索,编制了一套适用的空中三角测量程序,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我国测绘生产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窥一斑以见全豹。”早期的成果,很鲜明地反映出刘先林科研工作的特点——结合生产,善于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刘先林工作时常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需要是发明之母。”他总是深入基层,到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定下攻关方向,生产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始终牢记老所长的谆谆教诲。多年来他所完成的项目,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使用的测绘仪器90%都要依赖进口。自己研制不出来,外商就漫天要价,甚到把零部件随便拼凑一下出售。有的进口仪器价钱非常高,实际上是快要淘汰的产品,有的不能用、有的经常坏,维修一次又要上万美元。有一次在国外,外国演示他设计的示波器,打出复杂的波形给刘先林看,并表示复杂机型我国研制不出,直到刘先林把他要演示的下一幕提前道出来,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国才尴尬地收起了仪器。   

 

  对进口仪器的高度依赖,外国人的轻视与傲慢,一次次震撼着刘先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什么就不能研制出自己的精密仪器?”刘先林陷入了沉思。“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一定要有勇气赶超世界水平。”刘先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为了遏止进口产品的势头而研发的,值得庆幸的是都能从进口产品中夺回一片市场,使我国测绘科技在上争到更大的席位。   

 

  沿着刘先林的科研历程,人们会发现中国测绘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座丰碑。70年代,他研制的数控测图仪、ZS-1正射投影仪及配套软件成功问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生产该类仪器的国家!1985年,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解析测图仪的推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1999年, 他领导研制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及其产业化,将我国的数据采集技术由解析带入到数字时代,并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他带头研制的SWDC系列数字航空摄影仪历时5年,成功问世,将国家的航空摄影技术由胶片带入到数字时代,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的到高褒奖,建国以来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得过4次,而其中的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古稀之年,刘先林仍然为祖国测绘事业发展不断拼搏。如今全国正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刘先林相信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快速数据获取及处理高科技测量设备——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一定能派上大用场。该系统可以在道路高精度高程测量、大比例尺地图测量、道路资产调查、隧道隐患调查、未来的三维导航地图、城市的快速建模、连续的真三维彩色精细街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该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城市部件测量、高速公路改扩建、三维建模、地图修测、道路设施调查、驾驶辅助系统路面信息采集等。  

 

  刘先林1994年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很多人眼中,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完全可以顶着“院士”的光环功成身退。然而,对测绘事业的热爱,对发展我国测绘事业的豪情,使他从不自满,而是把荣誉当作前进的动力,不停地在科研战线上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正是这种“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的精神以及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他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

测绘科研之路荆棘密布,从来都不是平平坦坦的。在测绘科研一线上拼搏了一辈子的刘先林深谙此道。在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曾对刚入职的年轻人告诫:“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测绘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能吃苦,谁能坚持,谁就能后走出去。”   

 

  科研工作就像在地狱里爬行,而且背上还压着一口锅,一不小心很可能会被扣在地狱里。没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刘先林负责的几个重大项目,从开始到成功每次都历时10年左右,经过上百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但是,他从不气馁,从未放弃。科研成果像是一个新生儿,在远处不停地向他招手。刘先林常常告诉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不放弃!早在1968年,在四川编制空中三角测量程序,为了解决一个难点问题,刘先林三天三夜在机房度过,连续上机时间长的一次达8个小时。1980年国庆节,为了调试等高线拟合程序,3天的假期刘先林从始到终在计算机房度过,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   

 

  刘先林大学时学的是航空摄影测量,仪器并不是他的专长,要想研制精密的航测仪器,需要补很多功课,但为了做出中国自己的测绘仪器,他自学了很多光、机、电领域的知识,通过钻研,成了光、机、电方面的行家;刘先林不是搞计算机出身,通过努力学习,也照样能熟练掌握软硬件,理论结合实践,以矢志报国的热血情怀,终于研制出一个个精密测绘仪器,并其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和测绘强国建设。

此文关键字:刘先林院士:矢志创新 勇攀测绘科技之巅

相关资讯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